李佳:让乒乓球成为一个平台
李佳说,在2001年到2003年那段时间里,打巡回赛的成绩还是令自己很骄傲的,也算乒乓球比赛生涯中“辉煌”的一段。在那段时间里,她心里真的只有“输赢”两个字,在场上全情投入。她说在“用成绩说话”的那段时间,自己什么事都不用操心,营养餐有人制定,一应杂务队里有专人办理,生活处处“有人伺候”,自己只要想着打好球、战胜对手就行。
在日本,不能让人看到你只会打球
2005年年底,面对国家队里激烈的竞争,李佳选择了退役,去日本打球,偶尔也回国参加一些俱乐部的联赛,“选日本是因为近一点,可以两边跑。”
她说自己比赛时候一直很投入,对于自己打不好的球,常常有一些发泄的小动作,比如摔球拍、踢挡板。刚去日本打球,她也摔过,令她没有想到的是,一向和蔼的日本教练严厉地告诉她:“要不你就别打了,要打就好好打!”
一局比赛之后,她也清醒过来,打球其实也是“做人”,礼貌处事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自己的人品,“不能让人看到你只会打球”。李佳说,日本的教练球技并不高,也不会在技术上给自己什么指点,只是偶尔捡个球,鼓励一下,然而却从细微处让她明白一个道理:乒乓球并不只是输赢,你可以会打球,但不能只会打球,乒乓球台其实就是一个舞台,展示每个人的修养和人生态度,更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。
在大连,从被人“伺候”到“伺候”人
2012年,李佳决定回国。说起来大连,李佳觉得“缘分”这两个字再合适不过了。她说当时男朋友朱李华已经在广东省羽毛球队做了教练,然而“缘分”就这么奇妙,当时的交通大学乒乓球队需要一名高水平的教练,于是他们就一起来到了大连交通大学。
做了31年的“甩手掌柜”,突然过上了“正常生活”,买菜做饭、交水电煤气费等等,一下子让她很不习惯,在她的日程表里,一顿饭就应该是十分钟的事,可是突然之间,需要花一上午去煮一顿饭。最令她挠头的是买菜,她说在日本也自己买东西,不过一分价钱一分货,买的卖的都清清楚楚,然而回国买菜,还得“挑”,要判断好坏,因为“贵的也不一定都好”。
这些生活琐事,也让她对“沟通”有了另一种理解,李佳说自己常常会在训练中“不故意地出了点事”的状态下,给队员们主动帮“佳姐”做点事的机会。她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,大学生们完全有能力克服惰性,完成任务,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,能够主动地跟着教练“做成”一件事,大家都是由衷地开心。
执教交通大学乒乓球队四年的时间里,她带着球队参加了两届全国大学生联赛,取得了团体第五名的成绩,今年是第三届,她的目标是带着队员们拿到奖牌。除了联赛,学校还组织成立了乒乓球俱乐部,希望形成一支有特色的梯队。
李佳说,她现在就是“杂务缠身”,不过,只要是为了这个集体好,教练做好教练的事,学生做好学生的事,领导做好领导的事,那就“什么都不是事儿!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